連接後現代   
     與青少年溝通的技巧     

與青少年溝通的技巧

◆ 文盧麗萍

孩子年紀小的時候,很多事都會告訴父母,成長中的青少年,變得愈來愈神秘,一問三不知,許多事都不告訴父母,甚至喜歡關上門,享受私隱,把父母摒諸門外。父母見到青少年孩子和朋友談天說地,拿著電話筒隨時可說上幾小時;他們心情起伏變化不定,難以捉摸;他們愈來愈不能接受父母把他們當作小朋友看待。一時之間,父母好像突然不懂得怎樣和自己的孩子溝通!
若你是青少年人的父母,感到迷惘,你不須感到孤單,因為這些都是大部份父母相同的經歷。

他是否在聽﹖
青少年人的生活比孩童時代複雜很多,要應付的事也多。例如,他自己也不明白的情緒、與朋友的關係、對異性的好奇、學業的挑戰等等。在這一個階段,相對來說,父母與家人比較穩定,他們覺得可以不須刻意下功夫,所以不太留意與父母溝通這件事,而表現得漠不關心。此外,父母也或許會察覺到,孩子正在學習獨立,自己處理自己的事,這也造成子女與父母溝通時沒有熱烈的反應。所以父母在與子女交談時,應先弄清楚子女是否在聽。一些父母自己張開口就說,沒有留意到子女原來在聽Walkman,耳朵塞著耳筒,或是迷醉地做電腦的工作或打機,結果父母的說話就只會變成他不在意的背景音樂,再繼續就只會自言自語。所以要有效溝通,第一步是確定是否得到孩子的注意力,有效的測試就是﹕你和他說話時,他是否正在望著你?或至少彼此有目光的接觸?

狀態與場合
子女剛剛做功課遇到困難,心情煩躁,那就不是找他傾談的時候。他剛和朋友通電話,吵得面紅耳赤,自然沒有心情。他今天派了測驗卷不合格,也不是教訓他的時候,而是支持鼓勵他的時候。他用電話和朋友嘻哈大笑,正忘形的時候,不是說嚴肅話題的時候。父母自己和配偶剛吵架,明知自己狀態不佳,最好不要和子女說話。還有,大庭廣眾不要數算孩子的不是,親友面前忌提他不太理想的成績,給他留些面子吧!

說話精而簡
青少年最怕父母嚕囌,這點大部份讀者都會知道。可是雖然知道,很多父母仍是身不由己,嘴巴好像不受控制,繼續說下去。為什麼我們會這樣﹖一個原因是父母不能確定自己說的話有多少會被子女聽進去,所以說完再說,希望多說幾次,終會被接收。除此以外,更多的情況是,家長不自覺地透過說話來宣洩自己內心的焦慮。我說的「焦慮」,不是「憂慮」。「憂慮」是說得出憂甚麼,「焦慮」卻是籠統模糊,不能清晰分辨。當家長不知道自己擔心甚麼時,內心的緊張便驅使他的咀巴不停長氣地說話。家長愈是嚕囌,子女就愈易關掉他的接收器,把父母的話當作耳邊風。所以我建議家長先弄清楚自己擔心甚麼、想孩子怎樣、自己的底線等,然後簡短清晰地說出,子女才能掌握你的意思。至於傾吐憂慮呢,還是適可而止,找配偶或其他成人為對象好了。

調校角色
孩子呱呱落地以來,父母一向習慣了照顧孩子的身體需要、管束他的行為、和教導他很多待人處事的方法。父母和兒童的相處,多數是父母教導孩子聽從的方式。不過當孩子步入青少年階段,則進入主動思考發問,親身實踐與驗證的模式,他們也不再單純地不假思索便服從權威。從父母的角度,有時會覺得他們沒有禮貌,父母也會有被挑戰的感覺。所以父母若要與子女溝通良好,首先要有心理準備,接受孩子不再唯命是從,並會有自己的主見。如果父母願意聆聽他們的見解,會是一個很好的起點,讓父母可以透過分享協助子女澄清和思考他的一些尚未成熟的想法。父母的一個挑戰,是要常常提醒自己,放下以往多年的習慣,最少有些時候放下幫助、提醒、教導、敦促,矯正。其實青少年人大部份都有一個很強的需要,找對象分享想法,如果父母懷著好奇與興趣,去聆聽與探索成長中的子女腦袋裡到底盛載了甚麼,他們究竟怎樣經驗這個世界,父母就可以成為子女很好的傾吐對象和成長伴侶。

可向子女說甚麼
父母除了提醒他們「記得帶雨傘」、「早點睡」、「為什麼不打電話回來」之外,可能也在摸索可向孩子說甚麼。青少年正在尋找自己的過程之中,很容易懷疑自己,很需要多方面的肯定。所以父母小心別不經意地說些貶低他們的話,卻要留意多鼓勵。有少年人因為老師稱讚他寫的文章,引發他寫作的興趣,後來成為出色的作家。也有少年人一直遺憾父親認為他蠢,到三十歲才第一次聽到父親對親友說一句「他其實很聰明」﹗心裡滿是猶疑的青少年,極需要他們身旁的父母與師長給他信任的信息:「你是個好孩子,我對你有信心。你做得好,你有前途……」這些信息,會給他們動力,和對前路的信心,支持他們繼續努力。

結語
青少年期是一個面對人生很多轉變的時期,正當青少年在掙扎著成長的時候,父母也同時學習著更新自己。當青少年慢慢成長時,父母也會同時發覺,自己原來也比以前成熟了許多。願各位讀者好好享受與珍惜這與孩子同走人生成長路的機會。

(作者為私人執業家庭治療師)
 www.LMCounseling.com.hk